从艺经历
王保国,1966年出生于浙江杭州,15岁开始自学棕编,缘起于当时小镇上有位师傅在路边卖棕编,看到一个个编织的物件,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棕编。从此以后,经常自已在家编,慢慢的有点像了,在时间的陪伴下,棕编技艺越来越娴熟,编制的物件越来越神似,偶尔一件精品从自己手下编出,心中欢喜满溢。后拜杭州河坊街王力为师直到今天,王保国仍在编织,作品不少,却没有去卖过,件件皆是心爱之物。朋友相求,却又爽快送之。王保国表示会一直传承下去。 技艺简介
棕编是利用棕叶制成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,是中国编织工艺的主要品类之一,在民间有很深厚的基础,是汉族传统艺术的一枝奇葩。 棕编工艺在中国汉族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,据传:棕编技艺起源于三国时代,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,被中国文化部誉为“中国民间一绝”。棕编技艺以棕榈树为原材料,其编制技艺因使用功能不同,分为实用类和艺术类两大类。实用类最普遍的是棕蓑衣、棕草鞋等。艺术类棕编多为昆虫以及其他小动物,作品种类繁多,亦能按需制作,并可任意造型永久保存。 棕榈为常绿乔木,民间艺人采集老棕叶和棕叶芯为原料,经过加工后编织成鸟、虫、虾、鹤、龙、蛇、青蛙等各种昆虫动物,形象逼真,栩栩如生。其方法为先将采来的棕叶按纹路折叠,扎紧后放入开水锅里煮,煮至由青转黄成熟为止。然后日晒夜露,完全干透、变白,这样制作后不变形,可存放几十年。 棕编细致精巧,朴实大方,色彩谐调明快,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。这种棕编往往采用结体穿插扎系的方法来构成形象。技法上有单编、双编、混编和肚皮编法等诸多技艺分类,肚皮编法中又有“单肚皮”和“双肚皮”等编法。编好后用附加物作些小点缀,如用鸳鸯豆(红豆)或者红丝线做眼睛,称为“点睛”。蛇眼用豆眼,蜻蜓用豆壳,虾则用整个豆粒,小动物的身子和脚爪用细铁丝做骨架。据已故棕编老艺人说,棕编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分布比较广,其作品色彩上黄中带青、清新朴实,在艺人手中微微颤动,仿佛活的一般,引来孩童和路人驻足远观。被文化部誉为“中国一绝”,作品远销国内外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