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会职务/身份
烟台市茶叶协会副会长 从艺经历
王世顺,1981年出生于“头上三尺有神灵,脚下三尺有黄金”的中国金都山东招远。传承了祖辈留下来的金工技艺,是一名中国创新银匠,旨为发扬中国银壶事业,致力于还原手工银壶中国智造,去炒作神秘化,回归其大众养生属性。 为了弘扬家传技艺和银饰文化,2016年王有生(父亲)成立了招远市远银银业有限公司,2021年王世顺从父亲手里接管公司,以传承,创新为宗旨,致力于“王银匠”传统银壶技艺的发掘和保护,潜心整理相关文献和史料,筹备结集出版。近年来,王世顺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,发明专利2项,并用其女儿王陆的名字等注册了多个商标,多次走向山东青年政治干部管理学院产品设计系,烟台职业学院、烟台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的讲堂,传播“王银匠”传统银壶文化;又将家藏珍品,连同收藏的材料和手工工具一起,精心打造了“王银匠”银壶文化展示馆,并积极延展到文创产业,以带动家乡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劳动就业植根在文化的土壤,顺应时代的潮流,保护传统,有序发展,愿“王银匠”传统银壶技艺经久传承。 技艺简介
位于界河(现辛庄镇)淘金湖畔的小村庄桥头村的招远“王银匠”传统银壶技艺手延一体金银器,是中华文明的瑰宝。金银器的使用,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,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。 招远,素有“金城天府”的美称,“中国金都的美誉,民间淘金历史久远。据史料记载,宋朝真宗景德四年(公元1007年),大臣潘美来到招远,督办了第一座官办金矿。后来虽经多次朝代更迭,招远的金银开采业却持续繁荣。辛庄,一座千年古镇,也是招远唯一临海的乡镇,当地盛产沙金,经济发达,自古民间,对金银器的使用较为普遍,大到烛台、银壶、银碗、银杯,小到手镯,簪子等等。 王银匠,本名王梦桃,辛庄镇桥头村人,生于同治年间,因擅长打造金银器而得名,经其手打造的金银壶,更是堪称一绝,壶嘴和壶口均为一体打制,更能称绝的是,通过其独创的手法,充分利用金银的延展特性,壶嘴为前,反面为后,通过其独特的手法,均衡壶体的厚薄,可水平浮在水面,因此冠名“水上漂”。王银匠,绘画工底深厚,会在壶体绘制山水,人物,动物等画面,再进行手工刻制于壶体表面,其錾刻功法归于“钩,踩,落,靠”四字精华,留传至今,广泛应用。曾有乡绅赠送时任招远县令贾景德一把“水上漂”银壶,令其爱不释手,吟诗赞曰:琢工精细巧,饰镂匠心雕。瓠小能容大,银凫水上漂。 王蔇庭(1893年—1976年),王梦桃次子,自小从父学艺,及至弱冠之年,即受雇于烟台隆丰银楼,成婚之后,在岳父张丰堂的帮助下,于招远县县城创办“东来顺”银楼,经营金银器皿、首饰,并辅以银号生意,期间独创的手镯制作工艺因造型美观,佩戴方便实用而闻名,其精湛工艺体现在手镯为扁圆型,两端为一体扁圆头,似大蒜头形状,深的周边乡邻喜爱,取名蒜头手镯。民国年间,由于兵匪横行,兼之苛捐杂税多如牛毛,生意经营艰难,只好关门歇业,重新以艺谋生。 王洪兴(1927年—2008年),王蔇庭之子,承受家传,二十岁离家闯荡北京,在琉璃厂的古玩行从事铜器、金银器修复工作,对翻模、铸造、錾刻、熘金、镶银等工艺样样精通,成立合作社以后,返回家乡。 王有生,1957年生,王洪兴之子。初从事购买推土机从事淘沙金作业,改革开放以后,游走乡里,打造金银制品,北上牡丹江等地售卖,延续了祖传技艺的香火。 王世顺,王有生之子,自小聆听家史,对一体“水上漂”金银壶技艺怀有浓厚兴趣,毕业以后,开始学习金银壶打造。然而,“水上漂”技艺在父亲手上几近失传,只记得口授要领。为了恢复祖上技艺,多年来,王世顺远赴云南、贵州、广西、西藏等地,遍访名匠交流学习,归来后,又经过千百次实验,终于破解了一体“水上漂”技艺的奥秘。 “王银匠”传统银壶,纯手工制作,可谓精妙绝伦。运用铸、刻、雕、焊接等工艺,经过化火、压片、下料、收壶体、出壶嘴、錾刻、安装、洗银等八道大工序,几十道小工序才能完成。要求壶壁均匀,锤纹统一,端正方圆,纹饰精美。 “王银匠”传统银壶技艺,饰纹灵活多变,保持一壶一纹,不相重复,独具唯一性,从而提高了银壶收藏价值。匠心工艺,以物喻人,以饱满正型体现壶体的精、气、神,重心稳定,力点平衡,浮在水面,不偏不倚。 主要成果
2017年6月,设计制作的《錾银-花开富贵茶海》在2017中国(青岛)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获得2017“金凤凰”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(青岛赛区)金奖; 从艺感悟
匠人不单要学好手艺,还要学会做人,有担当,有所敬仰,懂得创新,弘扬中国新匠人“守 破 离”的精神。很愿意与您一起探讨匠人精神!
|